今天
7号线开通啦
苏州地铁实现“九线联运”
让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进一步提升市民乘客获得感和幸福感
7号线定位为“科学家线”
市民乘客怀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
踏上这条充满科技感的新线路
感受到苏州这座科创城市的独特魅力
苏州院士之窗,闪烁着智慧光芒
科学家主题专列,酷到没朋友
神奇的科普装置,互动性十足
大朋友小朋友都玩得不亦乐乎
什么?
这么多有趣的地方
你还不知道?
赶紧跟着小苏来看看吧
打卡点1:苏州院士之窗
苏州是名闻遐迩的“院士之城”
那你知道祖籍在苏州
或出生、成长在苏州
或成就在苏州的院士有多少吗?
他们都有哪些杰出成就呢?
那就来中央公园站换乘通道
打卡苏州院士之窗吧
在这约百米的长廊两边
集中展示132名院士的卓越风采
墙面采用了瓦楞折板结构
在线条与色块的艺术设计中
融入院士肖像、简介和精彩格言
与暖色调的空间环境一起
营造出大气恢弘的效果
让人不由驻足沉思,仰望遐想
有“两弹一星”元勋
王淦昌、王大珩、程开甲、杨嘉墀
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李政道
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顾诵芬、吴健雄、钱七虎
“我愿以身许国!”
“科研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这些科研院士名言简短而有力
是他们人生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开通首日,众多乘客停下脚步
他们或静静凝视,或轻声诵读
家长们耐心地指着展板一一介绍
也许小小种子就在这一刻
悄悄埋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打卡点2:黄天荡科技之窗
在数字赋能下
地铁怎么挖?
智慧大脑如何运转?
盾构机是怎么智能掘进的?
乱入车站的可移动机器臂又是啥?
这里是黄天荡站科技之窗
在换乘站厅里有个小型展厅
通过展板、一体机模型、视频等形式
集中展示了近年来苏州轨道交通
在智慧建造、智慧运营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直观的感受
等比例缩放模型、实体车
自动掘进的盾构模型
全都安排上了
列车在轨道上绕圈行进
摁下红色按钮,紧急停车
列车上的急停按钮不能随便动
可以来这里过把瘾
盾构机模型一推一进
正在模拟地铁智能掘进施工
刀盘滚动切削土体,管片同步拼装
隧道就这样华丽丽的挖出来了
这苏州地铁智能巡检机器人
摄像头是它的 “眼睛”
柔性机械臂是它的“巧手”
它能自主对车底检查项点
进行采集分析与识别
实现列检作业“机检人修”
▲这是吹扫机器人
▲这是用于车辆列检的自动飞行机器人
对地铁建造、智能监测感兴趣的小伙伴
一定要来打卡哦!
打卡点3:微型科普馆——郭巷站
7号线郭巷站有个微型科普站
这里布设了不少科普装置
涵盖数学、光学、力学等多个科学领域
等不及了
小苏也要上手了
什么?布会导电?
神奇的导电布
是由特殊的纤维材料经过特殊处理制成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触屏手套就是用了这种材料
转盘上的字母怎么会动起来?
只要你转动旋钮
原本静止不动的字母开始移动了
这是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
当闪烁频率与转盘旋转频率一致
字母就静止不动
频率不一致,字母就会缓慢移动
两组条纹图案怎么就动起了呢?
莫尔条纹是由两组或多组
具有一定空间频率的线条或图案
相互叠加而形成的一种光学现象
转一转,就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太神奇了吧!
你也快来试一试吧!
打卡点4:科学家主题列车
在7号线运行的22列车中
有一列特殊的列车
这就是7号线的718车
苏州首个科学家主题专列
有没有小伙伴偶遇到呀?
科学家专列
分设“‘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以苏州院士命名的小行星”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 ”等6个单元
专列车厢内用温暖的大地色系
星光、线条、斐波那契螺旋线等公式渲染出
浓郁的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氛围
车顶部星际轨迹的独特设计
宛如银河纽带串联起一个个科研之星
延展出科研的无限可能与传承的深远意义
车厢内复杂的符号和数字组合
都是科学家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这些深奥的公式也在提醒我们
世界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海报上的字字箴言
或是一句励志的名言
或是一段深刻的感悟
或是一个温馨的提醒
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
这趟专列还有一个 “隐藏” 的科技亮点
那就是专列里的拉手
通过独有的发明专利技术和设备
将Ag+离子渗透到拉手产品表面
能够有效抑制细菌滋生
为乘客提供更加安全、卫生的乘车环境
未来一周的
7号线科学家专列时刻表
小苏也为大家准备好了
为了便于大家读取信息,专列运行用色块进行了标注。第一班专列6:06木里出发,7:11:13到达常楼后再开往木里。绿色的一圈,即当天首班专列运行的动向,如此循环往复。
这就是定位“科学家线”的7号线
在这里
乘客可以在短暂的旅程中
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科学的魅力
汲取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热爱科学的朋友们
冲就完事儿了!
来源丨综合管理办公室(数字化办公室)
责编丨赵 丽
审核丨朱东岭
复审丨周 韬